在大多数人眼中,七十岁是安享晚年、含饴弄孙的年纪,对于来自浙江杭州的陈志远老人来说,年龄从来不是追逐梦想的障碍,每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进社区体育馆,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已经手持长剑,开始了每日雷打不动的训练,他的目标简单而坚定:参加世界老年击剑锦标赛,让世界看到中国老年人的活力与激情。
陈志远的击剑故事始于五年前,那一年,刚刚退休的他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场击剑比赛,运动员们优雅而有力的动作瞬间吸引了他。“那一刻,我突然意识到,年龄只是数字,人生可以有无限可能。”陈志远回忆道,第二天,他便报名参加了当地的老年击剑培训班,从此与这项运动结下不解之缘。
起初,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他的选择。“大家都觉得我疯了,说这把年纪应该在家休息,而不是在剑道上挥汗如雨。”陈志远笑着说,但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,从最基础的步伐开始,到复杂的攻防技巧,他一点一点地啃下了这块“硬骨头”。
每天清晨五点半,陈志远准时出现在剑馆,热身、步法练习、技术动作训练、实战对抗……一套流程下来往往需要三个小时,这样的训练强度,就连许多年轻人都难以坚持,但陈志远却乐在其中。
“击剑不仅锻炼身体,更磨练意志。”陈志远说,“每一次出剑都需要精准的计算,每一个防守都要预判对手的意图,这让我感觉头脑越来越清晰,身体也越来越灵活。”在他的影响下,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加入击剑队伍,形成了一个独特的“银发击剑团”。
教练张伟对陈志远赞不绝口:“陈老是我们这里最认真的学员,他不仅刻苦训练,还经常研究比赛录像,学习最新战术,他的进步速度让许多年轻学员都自愧不如。”
尽管年事已高,陈志远在训练中从不要求特殊照顾,穿着重达数公斤的防护服,在剑道上不断移动,对体力和耐力都是极大的考验,去年夏天,他在一次高强度训练中不慎拉伤肌肉,医生建议他休息一个月,但仅仅两周后,他就回到了剑馆,只是将训练内容调整为康复性练习。
“年龄确实会带来一些限制,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智慧地应对这些限制。”陈志远说,他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了训练计划,增加了柔韧性和平衡性训练,这让他的技术更加全面。
世界老年击剑锦标赛是专门为50岁以上击剑爱好者举办的国际赛事,每年吸引全球数千名选手参加,要想获得参赛资格,选手需要在国家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。
今年三月,陈志远在全国老年击剑锦标赛中获得季军,距离世锦赛入场券仅一步之遥。“明年我一定会更努力,”陈志远目光坚定,“我的目标不仅是参赛,还要让五星红旗在赛场上飘扬。”
为了这个目标,他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训练计划,除了日常训练外,他还聘请了专业营养师调整饮食,并定期参加心理辅导课程,以提升比赛时的心理素质。
陈志远的故事正在感染越来越多的人,在他的影响下,当地老年击剑俱乐部会员数量在一年内翻了一番,许多老年人表示,陈志远让他们看到了老年生活的另一种可能——不是被动地接受衰老,而是主动地创造精彩。
社会学专家李教授认为:“陈志远先生代表了中国新时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,他们拥有更健康的身体、更年轻的心态和更广阔的生活舞台,这种积极老龄化的理念,值得全社会推广。”
当地体育部门也注意到这个现象,计划加大老年体育设施的投入,并举办更多适合老年人参加的体育赛事。“我们希望打造一个‘终身运动’的社会氛围,让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能享受到运动的乐趣。”体育局负责人表示。
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加剧,老年体育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,据统计,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.6亿,其中相当比例老年人拥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和强烈的运动需求。
国际击剑联合会近年来也在大力发展老年击剑运动,不仅增加了世锦赛的设项,还降低了参赛门槛,2025年世锦赛预计将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3000多名选手参赛,其中70岁以上组别的竞争尤为激烈。
对于陈志远来说,比赛成绩固然重要,但更珍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健康和友谊。“每次训练后,和剑友们一起喝茶聊天,分享生活趣事,这种幸福感是无可替代的。”他说。
陈志远正在为明年的选拔赛做最后冲刺,他的日常训练更加系统,还经常与年轻选手切磋技艺,取长补短。“击剑让我忘记了年龄,每次拿起剑,我都感觉自己还是个追风少年。”
在他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体育精神的真谛——它不是年轻人的专利,而是属于所有热爱生活、勇于挑战的人,无论年龄几何,只要心怀梦想,就能在人生的剑道上划出最美的弧线。
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,像陈志远这样的老人正在重新定义“老年”的含义,他们用行动证明:年龄从来不是追求梦想的障碍,只要保持热情和勇气,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活得精彩纷呈。
在社区体育馆里,陈志远继续着他的训练,长剑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,脚步移动间不见老态,唯有专注与坚定,他的故事正在激励更多人拿起运动器材,开启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