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场直击,赛事揭幕战后勤混乱,国际记者苦等大巴三小时

admin2025-10-05 16:25:127

体育场外夜色渐深,数十名挂着各国证件的记者在寒风中裹紧外套,他们的耐心正随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。

“我已经等了两个半小时,再没有车来接我们回媒体酒店,我就要错过截稿时间了。”英国某通讯社的资深体育记者马克一边查看手机电量一边抱怨,他身后,来自德国、法国、日本等国家的记者们同样面露疲惫,有人干脆坐在路沿石上打开笔记本电脑,试图利用最后一点电池完成稿件传输。

这是国际体育赛事揭幕战结束后的真实场景——场内激情四射,场外混乱不堪,当全球观众通过电视直播欣赏精彩比赛时,一群将这场盛宴带给世界的人却被遗忘在寒冷的夜色中。


01 赛事华丽开幕,后勤准备严重不足

当晚的揭幕战可谓星光熠熠,东道主球队与上届卫冕冠军的对决吸引了全球数亿观众的目光,体育场内座无虚席,欢呼声此起彼伏,比赛过程扣人心弦,最终以东道主压哨进球逼平强敌而告终。

这场体育盛宴的背后,却是组织工作的严重脱节,据现场记者描述,赛事组委会在媒体服务方面存在明显准备不足。

“媒体通道标识混乱不清,我们跟着指示牌走了十分钟竟然又回到了原点。”法国《队报》特派记者艾米丽告诉记者,她参加过五届国际大型赛事,从未遇到如此混乱的媒体服务安排。

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新闻中心工作席位严重不足,许多提前两小时到达的记者发现自己的预留座位被普通观众占据,而工作人员对此束手无策。

国际体育记者协会代表约翰·威尔逊表示:“我们三个月前就向组委会提交了详细的媒体服务建议,包括交通安排、工作区域规划等,但显然大部分建议未被采纳。”

02 大巴困局,各国记者苦不堪言

比赛结束后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,当运动员们乘坐专用车辆迅速离开,观众们也陆续疏散完毕,留在体育场外的只剩下大批国际记者。

按照组委会事先承诺,媒体大巴将每15分钟一班,循环接送记者返回媒体村和主新闻中心,比赛结束一小时后,仅有寥寥几辆大巴出现,且迅速被挤满。

“我数了数,现场至少有两百名记者在等车,但一小时内只来了三辆大巴,每辆最多能坐40人。”日本共同社体育部主任记者田中宏明摇头叹息,“这样的运力计算明显存在严重问题。”

更令人困惑的是,大巴司机似乎对路线不熟悉,一名巴西记者团好不容易挤上一辆大巴,却发现车辆驶向了完全错误的方向,司机又不会英语,无法有效沟通。

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王军描述:“我们就像被遗忘的群体,组织方似乎认为记者们会自行解决交通问题,但大多数国际记者对当地交通系统不熟悉,加上语言障碍,根本难以独自返回。”

03 截稿压力下的临时解决方案

随着等待时间的延长,记者们开始各显神通,一些熟悉当地情况的记者尝试使用打车软件,但发现周边区域已被实施交通管制,网约车无法进入。

“我的稿子必须在两小时内发回编辑部,否则就赶不上报纸印刷。”意大利《米兰体育报》的卡洛·费拉里焦急地说,“最后我只好背着十几公斤的设备,步行了三公里才找到一辆出租车。”

一些记者干脆放弃返回酒店,直接在体育场外的台阶上开始工作,昏暗的灯光下,他们用膝盖当桌子,争分夺秒地编辑稿件和视频。

美联社记者团队想出了集体解决方案:他们凑钱租用了一辆小型巴士,才勉强将十几名同事送回酒店,这种临时自救行为引来了其他记者的效仿。

“这本来应该是组委会提前规划好的事情,现在却要记者自己解决,实在令人失望。”国际体育媒体联盟的协调员萨拉·约翰逊表示。

04 历史对比,大型赛事媒体服务退步明显

将时间拨回十年前,同样级别的国际体育赛事在媒体服务方面却有天壤之别,2014年索契冬奥会虽然面临诸多挑战,但媒体交通服务却备受好评,组织方不仅提供了充足的大巴车辆,还配备了多语种服务人员,确保各国记者能够顺利返回驻地。

2018年平昌冬奥会更是将媒体服务提升到了新高度,组织方开发了专用应用程序,记者可以实时查看大巴位置,预估等待时间,新闻中心提供24小时餐饮服务,确保工作到凌晨的记者不会饿肚子。

相比之下,本次赛事的媒体服务明显退步,不仅硬件准备不足,软性服务也严重缺失,媒体工作区域网络连接不稳定,餐饮供应早早断供,甚至连基本问询服务台也提前关闭。

资深体育媒体人张建国表示:“我从业三十年,参加了十余次国际大赛报道,从未见过如此混乱的场面,大型赛事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赛场内,更体现在这些细节服务上。”

05 混乱背后的组织体系缺陷

这场大巴困局背后,折射的是赛事组织体系的系统性缺陷,据内部人士透露,本次赛事组委会存在多头管理问题,交通、安保、媒体服务等部门缺乏有效协调。

当安保部门实施交通管制时,并未充分考虑媒体车辆的通行需求,而媒体服务部门又未能及时与交通部门沟通,导致大巴无法按时进入指定区域。

更严重的是,组委会明显低估了媒体工作的实际需求,根据最初规划,组委会预计每场比赛后仅有百余名记者需要交通服务,而实际人数超过了300人。

现场直击,赛事揭幕战后勤混乱,国际记者苦等大巴三小时

“我们多次提醒组委会需要增加媒体交通预算,但建议未被采纳。”一位要求匿名的组委会成员透露,“上级更注重场馆建设和开幕式效果,认为媒体服务可以‘适当从简’。”

这种本末倒置的规划理念直接导致了当晚的混乱局面,当东道主试图通过赛事展示国家形象时,这些组织漏洞反而造成了负面影响。

06 全球媒体反响与形象损失

事件发生后,各国记者纷纷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遭遇,推特上,“记者大巴”话题在短短几小时内获得了超过十万次互动,不少记者直言这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最糟糕的赛事体验。

现场直击,赛事揭幕战后勤混乱,国际记者苦等大巴三小时

德国ZDF电视台记者汉斯·格鲁伯在社交媒体上写道:“精彩的比赛被糟糕的组织工作毁了,我们理解大型赛事组织的复杂性,但基本交通保障不应成为奢侈品。”

这些负面评价可能对赛事东道主的国际形象造成长期损害,体育赛事不仅是竞技舞台,更是国家软实力的展示窗口,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桥梁,他们的体验直接影响着全球观众对赛事的感知。

“一次糟糕的媒体体验,可能会影响未来该地区申办其他国际活动的信誉。”国际奥委会媒体运营前主管迈克尔·里德表示,“媒体是赛事与世界的纽带,忽视媒体服务是短视的行为。”


深夜十一点半,最后一辆媒体大巴终于抵达体育场,等待了三小时的记者们早已精疲力尽,连抱怨的力气都没有了,他们沉默着排队上车,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失望。

赛事组委会次日发布声明,承诺将“立即改进媒体交通服务”,并增派车辆和工作人员,但对许多记者而言,第一印象已经形成,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欧洲记者苦笑道:“明天?我们还得先完成今天的报道再说。”

相关内容